:
几种常见扩血管药物 (1)多巴胺:有兴奋心脏β-受体、心脏α-受体及多巴胺受体作用,可增强心肌收缩力,提高心排除量,对血管效应因剂量而异,小剂量5~10μg/(kg?min),扩张内脏及肾血管,降低外周阻力;中剂量10~20μg/(kg?min),可使肺血管收缩,外周阻力增加,故适宜用小、中剂量。儿科感染性休克有不易纠正的低血容量休克表现,在扩容的基础上,与正性肌力药物合用效果较好。(2)多巴酚丁胺:主要作用于心脏β 1 -受体,有较强的正性肌力作用,可提高心排出及降低肺毛细血管阻力,对伴有心功能不全者有明显的疗效。与多巴胺合用(二药的剂量各减半),利于治疗肺水肿。多巴酚丁胺常用剂量2.5~10μg/(kg?min)。(3)酚妥拉明:为α-受体阻滞剂,有对抗5-羟色胺和组胺的作用,能扩张肺血管,解除血管痉挛及循环淤滞,对休克肺有一定作用,剂量每次0.1~0.2mg/kg加入GS液中,按1~20μg/(kg?min)。有致心动过速、新生儿鼻塞、面色潮红作用,但持续时间短,为20~40min。(4)氯丙嗪:为α-受体阻滞剂,有解除血管痉挛及中枢镇静作用,并可降低体温及基础代谢,减少氧耗量,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,适用于休克伴有高热、惊厥者。常与异丙嗪等量合用。剂量各为l~2mg/kg,静脉注射,导入冬眠状态,辅以冷敷,每4~6h1次,24h无效停用。(5)山莨菪碱(654-2):系抗胆碱能药物,可解除平滑肌及血管痉挛,改善微循环及兴奋呼吸中枢,适用于休克合并ARDS及中枢呼吸衰竭者,剂量每次0.5~2mg/kg静脉注射,10~15min1次,待面色较红,外周循环好转,血压回升,剂量递减,给药间隔延长,直到休克纠正。(6)东莨菪碱:作用类似654-2,但能选择性的抑制大脑皮层和兴奋呼吸中枢,对发热、伴惊厥、呼吸衰竭者、新生儿多选用东莨菪碱,剂量0.02~0.04mg/(kg?次),用法同山莨菪碱。
常用的缩血管药物 (1)间羟胺(阿拉明):为α-受体兴奋剂,用于综合治疗无效的低动力型休克或高排高阻型休克,间羟胺缩血管作用缓和而持久,对肾血管作用弱,但有正性肌力作用,剂量每次0.02~0.2mg/kg,静脉滴注,对血压不稳定者,常与多巴胺联用,也可与缩血管药物如小剂量肾上腺素0.05~0.5μg/kg联用,互补不足。(2)去甲肾上腺素:直接兴奋α及β受体,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,休克早、中期不宜使用,也不列为首选药物。当感染性休克患儿经扩容及多种扩血管药物综合处理后,血压仍不能回升时, 本药可与酚妥拉明(1∶5比例)二药联用。
其它血管活性药物 (1)纳洛酮:为内源性β―内啡肽的特异性拮抗剂,有心肌正性肌力和纠正低血压作用,剂量每次0.01~0.02mg/kg,肌肉或静脉注射,必要时可重复应用。(2)肾上腺皮质激素:大剂量有扩血管及正性肌力作用,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,防止溶酶体释放,减少对组织细胞的破坏,激活ATP生成,阻断β-内啡肽释放。地塞米松0.5~2mg/kg静脉注射,每4~6h1次,宜用于休克早期,常可在1~4h内缓解休克,24h无效者可停用。文献报道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,效果较好。10~30mg/kg静脉注射,每4~6h1次。总之,感染性休克,病情危重,机制复杂,应根据病理过程及休克的不同阶段,选择应用血管活性药物,综合治疗,是抢救成功的关键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