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疗方法:
西医治疗方法:
(1)持续颅脑降温仪降温,半导体降温毯降温,酒精擦浴(颈、腋、胸、腹股沟、窝)。
(2)大剂量激素:地塞米松10mg静推及地塞米松20~40mg加液静滴。
(3)应用镇静药物:如冬眠1号。
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中药:
①安宫牛黄丸1丸,用温开水50ml左右研细后灌服或自胃管注入,每日1~2次,连用2~3天至热退神清后停用;
②冷中药制剂灌肠:(灌肠1号):大黄30g,黄连10g,黄柏20g,栀子30g,金银花40g,石膏30g,知母20g,粳米30g,麦冬30g,甘草10g。
用法:水煎至800ml左右,放入冰箱制冷,使温度降至12~15℃,500ml一次性灌肠,300ml保留灌肠30分钟。3小时重复1次。
中枢性高热是丘脑下部的前部及后外侧部损伤,散热、产热、保温中枢功能障碍所致,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易变。临床上患者体温可高达41~42℃,持续高热、超高热会快速增加脑耗氧量,加重脑缺氧、脑水肿及脑病理损害,严重影响脑细胞功能的恢复,增加致残率、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。
近年研究显示:降低脑温2℃就能明显地减少脑部神经易损区的脑缺血后神经损伤。所以快速降温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措施之一。西医常用物理降温加激素治疗,收到一定疗效。
中医认为:中枢性发热除高热外,大都还具有神昏谵语、躁动不安、颜面潮红、呼吸气粗、失语、肢体活动不灵、大便秘结、小便失禁、 舌红苔黄腻、脉弦滑数等症。
现代医学认为主要是由于丘脑、桥脑、脑室等部位出血导致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所致,临床检查无明显感染部位,血象中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。临床治疗以应用激素、颅脑降温、物理降温为主,但大都退热时间长,病人恢复慢。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,疗效较好。
本病虽以高热为主,但实属中医“中风、中脏腑”范畴;病机为肝阳化风,气血上逆,痰火阻窍;治则为清肝息风,化痰清热,醒脑开窍。安宫牛黄丸中含有牛黄、犀角、麝香、郁金、黄芩、黄连、珍珠、雄黄等药,具有清热解毒,豁痰开窍之功,甚合本病病机及治则。
“灌肠1号”方中金银花、黄柏、黄芩、栀子、大黄具有清热解毒,泻火燥湿之效,药理研究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溶血性链球菌、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等细菌均有较强抑制作用。
其中大黄还具有攻积导滞,活血化瘀的作用,泻,能降低颅内压、减轻脑水肿,清除内毒素及致热源,减少致热因子的产生;石膏、知母、甘草、粳米即中药白虎汤,能清热生津,退热效果显著;热盛容易伤阴,故加麦冬养阴生津。12~15℃的冷中药制剂灌肠,还能直接带走丰富的直、结肠血管内的热量。
所以,本疗法能有效降低重残率、死亡率,提高生存质量。具有退热时间短、患者恢复快、无毒副作用及简便易行等优点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