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医网
 

垂体腺瘤

环球医网 医学百科

【概述】


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,约占颅内肿瘤的10%。可发生于任何年龄,多见于40-50岁。分类:1.功能性(分泌性)垂体瘤,包括催乳素瘤、生长激素瘤、ACTH瘤、Nelson综合征(ACTH-MSH瘤)、促甲状腺激素瘤、混合型腺瘤。2.无功能性(非分泌性)垂体瘤即“嫌色细胞瘤”,占20-35%。


【诊断】


一、病史、症状:

功能性垂体瘤多有各自特征性的临床症状,垂体微腺瘤(直径<10mm)即可引起功能亢进,如生长激素过多引起肢端肥大症;ACTH过多引起柯兴氏病;泌乳素过多引起溢乳、闭经、阳痿。无功能性垂体瘤往往在肿瘤较大,压迫视交叉、垂体或下丘脑,出现头痛、视力减退、视野缺损、闭经、阳痿等相应症状而被发现。

二、辅助检查:

(一)激素测定:

绝大多数功能性垂体瘤常分泌单一激素,垂体前叶激素及靶腺激素测定多能在早期作出定性诊断。但应注意:

(1)垂体激素的基础值易受内外环境、药物和周期节律的影响;

(2)单一垂体腺瘤,血中激素升高可能不限于一种, 这种现象未必表示混合型腺瘤,除非两种激素均明显增高;

(3)激素值与腺瘤的大小及临床症状未必平行,后者取决于病程的长短、 激素的类型、瘤体有无退行性变和囊性变以及其他影响激素活性的物质等。因此激素测定应多次反复进行,必要时须作激素的兴奋和抑制试验。

(二)定位诊断:

1.蝶鞍X线检查,垂体瘤较大时平片可见蝶鞍扩大、鞍底下移、鞍背骨质破坏。

2.垂体CT扫描,能发现直径3mm以上的微腺瘤。

3.核磁共振对垂体瘤定位十分精确。

(三)视野测定:

 定期视野测定不仅有利于诊断,且能随访观察预后。

三、鉴别诊断:

垂体瘤蝶鞍扩大者应除外空泡蝶鞍,后者蝶鞍呈球形扩大,无骨质破坏等,CT可确诊。无功能性垂体瘤则需注意除外鞍旁多种疾病,如垂体外肿瘤、炎症、变性、血管瘤等。

【治疗措施】


须根据腺瘤性质及瘤体大小,采用手术治疗、放射治疗及(或)药物治疗。

(一)手术治疗: 

泌乳素瘤外,应首先考虑及早手术。

(二)放射治疗:

 适于瘤体小、无鞍上鞍外等侵蚀压迫,经手术治疗无效或不愿手术治疗者,也可用于术后辅助放疗。近年来应用x-刀、γ-刀立体放疗。

(三)药物治疗: 

可用溴隐亭多巴胺促效剂)治疗泌乳素瘤、肢端肥大症;赛庚啶(抑制血清素刺激CRH)治疗柯兴氏病;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治疗肢端肥大症及TSH肿瘤。或于手术切除腺瘤后辅以放疗或药物治疗。

Views
按首字母索引
A B C D E F
G H I J K L
M N O P Q R
S T U V W X
Y Z 数学/字母
工具
  • 最新条目
  • 热点条目
  • 推荐条目
 | 联系合作 | 友情链接 | 服务条款 | Sitemap | 关于i-Doctor |     沪ICP备06001867号   版权所有 54MD.com
环球医网(54MD.com)--中国领先的数字化健康评估解决方案提供商